- 郭妍妍;厉欣林;李晓龙;冯锦山;叶芳林;韩苗苗;孙宁;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创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历史性机遇,城市也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最佳载体。以波特竞争力模型和智能网联汽车评价研究经验为基础,从汽车制造和汽车社会角度出发,构建了环境竞争力、基础辅助竞争力、产业支撑力、企业竞争力、消费支撑力和社会需求支撑力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为结构的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综合分析评价了2021年我国17个重点城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状况,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城市发展建议与发展指南。
2022年11期 No.56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秦世昊;翟登旺;王江武;吴庭旭;李耀华;
车辆驾驶行为的准确识别与评价对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京市电动公交车历时一年的行驶数据,对超速、急加速、急减速、熄火滑行不安全驾驶行为进行识别分析,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自然月的驾驶行为安全性进行聚类评价,为提高车辆安全驾驶提供客观评价依据。结果显示1月、4月、5月和6月驾驶行为安全性评价较差,易出现危险驾驶行为,驾驶人员及监管部门应特别注意。
2022年11期 No.562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 梁晨;陈雨时;张少鹏;
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和推广,为了提高整车续驶里程,70 MPa车用氢系统已经逐渐取代35 MPa系统,并在乘用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商用车也在探索70 MPa系统方案。为了使70 MPa车用氢系统的匹配方案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确保整车及氢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的长时间运行,就需要对其进行可用性评价。通过对70 MPa氢系统进行分析,将其分拆成储氢、供氢、加氢和监测控制4模块,并梳理出5个关键流程作为可用性评价一级指标,再将20个关键点位作为可用性评价的二级指标,将各项指标与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3个维度进行对标,形成最终的评价方案,并通过构建一、二级评价矩阵形成可用性评价结论。作为首个用于70 MPa车用氢系统的可用性评价指标,不仅可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使用,更可以对70 MPa车用氢系统的匹配、选型、集成提供参考和建议,并为后期氢系统及零部件的优化提供支持。
2022年11期 No.562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 甘新旭;苏畅;张智强;张婉玉;
明显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造型设计是新能源汽车赢得消费者喜爱的因素之一,而创新性是衡量造型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分析现有新能源汽车的造型设计,阐述了新能源汽车造型创新的背景以及车型外观形态、设计风格、色彩特点与交互体验特征。研究了新能源汽车在内饰设计中对空间氛围、色彩及材质与纹理设计所呈现出的精致感与高级感的表现形式。梳理了新能源汽车在2类人机交互方式中的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影响新能源汽车造型设计的流行趋势,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创新性造型的多维度概念模型,为新能源汽车的造型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11期 No.562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姜华强;潘垂宇;李学达;许楠;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动力电池状态(SOX)进行准确估计,延长汽车续驶里程和使用寿命,提高电池安全性已成为一项关键技术。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状态估计的常用方法进行了综述,详细总结了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高斯过程回归、遗传算法等数据驱动方法在电池SOC、SOE、SOP、SOH、SOT估计的应用及效果,并对数据驱动方法在电池状态估计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2年11期 No.562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杨硕;邵丽青;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与此同时,保有量渗透率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与配套充电基础设施之间发展速度不协调、不同步的问题不断涌现。通过对全国数座城市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实地调研,梳理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为推进汽车电动化提出建议。
2022年11期 No.562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刘丽萍;鞠伟男;王诗萌;田晓笛;
车内儿童存在探测技术是避免儿童遗留车内、防止中暑等事故发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对车内儿童存在探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设计测试用例,分别提出基于间接感应和直接感应技术的车内儿童存在探测系统测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实车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车内儿童存在探测系统的功能进行有效评价。研究成果将为车企研发车内儿童存在探测系统、开展儿童存在探测系统测试提供参考。
2022年11期 No.56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 钟良辉;郭华金;
为了提高未来汽车车身品质,同时达到轻量化目的和降低车身生产成本,对汽车车身覆盖件在外形、轻量化、成形工艺、连接工艺、材料方面进行现状梳理和概述。针对冲压和压铸工艺,进行了包括连续变截面板(TRB)在内的技术应用分析,总结了基于产品特性的多技术融合和一体式车身覆盖件技术进展。通过对车身覆盖件现状的概述和制造技术的梳理,提出汽车车身覆盖件向着一体化、低成本和轻量化方向发展趋势。
2022年11期 No.562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 李丰勤;杨勇;张万鑫;
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以及国家“双碳”目标的大环境下,汽车低碳化发展带来的汽车降阻问题成了汽车研究的重点。阐述了国内外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现状及汽车风阻系数上的差距,梳理了空气动力学套件在外饰上的应用。指出目前国内空气动力学研究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向及研究手段基本参考国外,研究深度不足且无统一的空气动力学理论指导。未来空气动力学研究应侧重造型变革,发展新的降阻技术,建立空气动力学理论。
2022年11期 No.56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么丽欣;刘斌;石红;马乃锋;
“双碳”目标对汽车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汽车产业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行业自身技术突破,还需要与其它相关行业协同降碳。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下,评价不同技术路线汽车产品碳排放水平已成为研究热点。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碳排放模型,选取主流技术路线下的可比车型对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及未来,纯电动汽车都是汽车低碳发展最重要的技术路线之一。最后,从发展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推进动力电池各环节低碳化、扩大车用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升车用材料绿色化水平、推动生产制造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汽车产品生命周期减碳建议。
2022年11期 No.56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