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天啸;梁浩;赵静;高小栋;闫涵;
智能车辆信息物理系统(IVCPS)可以基于道路和车辆信息资源实时控制车辆的运行轨迹,在降低车辆能耗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然而,目前对基于云的预测巡航控制(CPCC)体系结构的研究忽略了体系结构实现和应用的可行性,没有对体系结构的合理性进行验证。为建立IVCPS体系结构与应用验证之间的联系,促进IVCPS多领域、多学科协同设计、联合仿真、系统集成,提出了基于模型系统工程(MBSE)的IVCPS建模方法。首先,构建了IVCPS的整体分层体系结构,明确了各层体系结构的构成要素。然后选择系统建模语言(SysML)作为建模工具,构建了需求-功能-逻辑-参数(RFLP)建模框架。最后,以IVCPS云预测巡航控制系统为例,利用RFLP框架对CPCC系统的需求、功能、逻辑和参数进行建模和分析。模拟结果证明MBSE可以实现对CPCC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分解、逻辑架构设计和系统参数标定进行统一建模,促进CPCC系统理论架构的仿真验证,并能够测试、分析CPCC架构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轨迹优化和油耗降低效果。本研究旨在为提高IVCPS系统建模的交互性、可重用性和兼容性奠定基础。
2023年10期 No.573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 陈海娥;李骏;王磊;胡昱;张孚;赖钧明;李康;戈非;杜喜云;李凯;
为了满足碳中和目标,除了采用电驱系统和燃料电池发动机,还需要开发零碳或低碳燃料内燃机,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氨作为零碳燃料和富氢载体,在碳中和时代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热点。在总结氨及氨与其他燃料组成的混合燃料燃烧特性和燃烧机理基础上,分析氨在内燃机上应用的可行性,及与化石燃料内燃机相比氨内燃机显现的新特点,提出未来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现有研究表明:氨燃料与其他高活性燃料组合,采用高活性燃料引燃是内燃机上比较可行的技术方案。内燃机可采用汽油、天然气、氢气引燃,与传统汽油机相比,在不改变发动机结构情况下,气态氨使内燃机动力性能降低,同时NOx和未燃NH3排放增加。压燃内燃机可采用低自燃温度燃料如柴油、二甲醚等引燃。与纯柴油或二甲醚内燃机相比,氨内燃机动力性能降低,排放与燃料混合比例相关。在所有引燃燃料中,采用氢燃料引燃燃烧改善效果最大,且为零碳排放,因而氨氢融合内燃机是碳中和时代非常有竞争力的零碳动力。未来,实现氨氢融合燃料内燃机应用也需要解决一些研发课题,包括专用氨喷射系统研发、合适的后处理系统研发和车载氨裂解系统研发等。
2023年10期 No.573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朱云尧;吴胜男;冯莉;高翔;莫佳雯;董格;谢雨宏;张慧;肖丹;廖文;
在全球政治格局加速演变、产业链生态逆全球化大背景下,全球汽车产业进入阶段性萎靡期。我国汽车产业受有利与不利因素双重作用,总体向好发展。产业无界、主体融合、网状生态、安全可控是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新特征和新要求。产业变革与创新使我国汽车产业面临更多难点与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更大机遇。总体看,我国汽车产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持续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服务化迈进。
2023年10期 No.573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 朱培培;李新波;王焰孟;龚建源;
随着新能源汽车日益增多,新能源汽车起火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已在生产端、使用侧等多方面有所行动。通过研究新能源汽车热安全问题现状,对其相关安全监管政策法规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现状特点提出相关企业建议,重点聚焦动力电池等相关部件,以期对解决新能源汽车热安全问题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国内整车企业及零部件供应商的热管理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023年10期 No.573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 李建新;王峰;
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为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普及离不开完备的基础充电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覆盖面窄、盈利模式单一、回报周期长。综合分析国内外用户购买电动汽车时,需要考虑充电设施情况,停车与充电的关系,充电设施管理与服务关系,提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中应用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从政策导向、企业运营自主权、新能源汽车服务平台搭建方面提出建议。
2023年10期 No.573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 王祥鉴;蓝丽招;周豪;
为了推动旋压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总结,探讨了旋压技术特点与应用范围,并结合数值模拟技术的方法,详细阐述了其在汽车轮毂、氢气瓶、发动机多楔轮以及汽车其他零部件的应用现状及其成形加工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了如何解决其难点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将旋压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汽车制造要求,并将其应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究,进而实现我国制造水平的提升。
2023年10期 No.573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 刘新宇;曹莉萍;
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剖析CBAM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对策,综合分析了CBAM相关规则、中国汽车对欧洲出口现状以及国内碳定价政策和碳核算机制。研究发现,在短期内,CBAM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CBAM将会把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纳入监管,而且该政策凸显我国低碳发展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紧迫性。为应对CBAM带来的挑战,汽车企业应努力提升自身碳核算与管理水平及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并积极先行先试企业内部碳定价。政府需将指导和帮助企业适应发达国家更严格低碳发展制度,作为“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10期 No.573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本期数据